作家徐则臣创作的小说《北上》掀起改编热潮,根据该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话剧、音乐剧都已官宣。近日,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制作的音乐剧《北上》率先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首演。漕运总督府翻译谢平遥与来华考察的意大利人“小波罗”沿运河一路北上,赏运河沿岸风物,看运河涌动历史的波澜。
《北上》剧照。 本报记者 方非 摄
音乐剧《北上》主要以 1901年辛丑年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为背景,讲述谢平遥与自称“小波罗”的保罗·迪马克北上进京的故事。他们一路经历坎坷,终于到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到达通州时小波罗却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除主线剧情外,《北上》还穿插了谢平遥等人后人的故事,与当年的故事遥遥相对,构成一部相对完整的叙事长卷。
谢平遥和小波罗是《北上》的“双男主”,北上之路也是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的友情之路。《北上》中有对家族事业、运河精神与历史真相的辨析,也有人与人之间最为朴素的相知和相信。起初,谢平遥与小波罗因文化背景、性格差异显得格格不入,旅途中,面对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有繁华有寂寥,有喧嚣有宁静,两人从最初的误解与冲突中学会了倾听与尊重。尤其是面对动荡的时局,小波罗的乐观触动了谢平遥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谢平遥对国家的深情也让小波罗跨越文化界限,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北上》剧照。 本报记者 方非 摄
音乐方面,《北上》以流行风格为主,两位男主的很多独唱、对唱唱段朗朗上口,旋律流畅。偶尔,剧中的歌曲也穿插几首歌剧风格的咏叹,大气而庄重。随着主人公从无锡出发一路到北京通州,剧中的音乐也彰显出不同地域的风格。江南丝竹清新雅致,北方曲艺则在豪放中透着风趣。难得的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也在被融入剧中,通过全新的编曲重新演绎,串联剧情。
主人公们一路乘船北上,船是主人公们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剧中人不断探索世界的重要载体,还是《北上》一剧舞美设计的最大亮点:一艘大船“驶”上舞台,转换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打开方式”。《北上》的舞台也处处透露着和“水”有关的视觉形象,舞台台面的材质为镜面材质,营造出平静水面的视觉效果,舞台上的异形纱幕也做成了水的形象,透过纱幕的景或人若隐若现,似水波纹。伴随着舞台光影的设计,舞台上的运河时而清丽静谧,时而危机四伏,似乎诉说着这条历史“长河”的悠悠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