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 6月28日起,北京人艺经典大戏《天下第一楼》将在首都剧场开始新一轮演出。该剧自1988年首演至今,已演出近600场,常演不衰。其编剧何冀平最近还出现在北京人艺2024年话剧编剧、导演人才培训班上,在向学员们介绍经验同时,也讲起了《天下第一楼》创作中的台前幕后故事。
著名剧作家何冀平
深入全聚德烤鸭班体验生活
“这么多年写剧本,就是一个寻找光的过程。光,其实就是人生的伤疤,我是把它变成光的。”何冀平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时北京人艺点名要她。而她之所以想到要写一部以烤鸭店为题材的话剧,是因为常有亲戚朋友来北京旅游,由她做向导,带他们爬长城、吃烤鸭,“吃的时候,客人问烤鸭是怎么做出来的,服务员一句也说不上来,这让我有了创作的冲动”。
于是,何冀平开始查资料,体验生活,连日到全聚德烤鸭店后厨深入烤鸭班,看一群剃着光头的男师傅们烤鸭、剥葱、做饼、熬鸭汤。她还专门访问了正宗挂炉烤鸭第三代传人田文宽和他的徒弟,看他们“手托烤杆,上身不动,脚下错落有致地走着十字步,全靠腰胯的扭动带动鸭身在火苗上悠荡,像音乐一样。”她到小胡同里拜访干了60年堂头的李祥寿,了解迎来送往的学问,“李祥寿是常贵的原型,他不得了,客人不见他不吃饭。而且他简直就是个心理学家,完全知道客人来了想要一个怎么样的服务。”何冀平又跑到鸿宾楼、又一顺等老字号,还报了个厨艺班,拿到了二级厨师的证书。
深入生活,几易其稿,何冀平花了三年时间,最终完成了讲述“福聚德”兴衰故事的剧本《天下第一楼》。剧本拿到北京人艺时,剧院来了一二百人来听她的答辩会。“当时我30多岁,长得又小,个子又不高,说话也没底气,所有问题扑面而来,因为他们觉得我根本不可能写出离我这么远的剧本,但是没有一个问题我没答上来。”《天下第一楼》中有一段非常长的台词:“勾琉璃芡下明油倒挂出锅,摆在金托金箔四爪金龙钵里,叫作金玉满堂。”人艺演员吕中就问何冀平,什么叫“勾琉璃芡倒挂出锅”。因为何冀平都学过,所以她应答如流。答辩会完了以后,全剧院都对这位年轻编剧佩服不已,演员们纷纷写申请要求参加演出。老院长曹禺当时刚出院,把何冀平和导演夏淳、顾威请到家里谈话,从下午谈到掌灯。等到联排时,曹禺连续看了五遍,还拉着何冀平的手问:“你这么年轻,哪里来的这些沧桑?”
1987年,曹禺(左一)在家中和顾威(左二)、夏淳(右二)、何冀平(右一)探讨剧本《天下第一楼》(资料照片)
从盘中五味上升到人生五味
“《天下第一楼》,我写的是盘中五味,其实是人生五味,再从人生五味上升到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都是一层一层递进的,这种递进一定要有文化做根基。”在何冀平看来,中国菜的做法,来自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和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于我来说,就是把从小受到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它们在我心里种下来的一些根基,转化成文字,体现在剧本当中。”
该剧演出后,有人说:“没想到会把油腻腻的烤鸭,写得这样有书卷气。”何冀平认为,书卷气是靠人物带出来的。“我当年接触到的这些餐饮行业的人,基本都是没有文化的。但是我写剧本,要讲文化,要有作者的声音。”于是,何冀平在《天下第一楼》中写了一个人物修鼎新,“这个人物是替我讲话的。所有关于这个戏与文化、与人生相结合的东西,基本都是通过他的口讲出来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句话也是他讲出来的。”
《天下第一楼》上演后,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主动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贺何冀平》,登在北京日报上。“最后一句话我是会记一生的:‘感谢剧作家,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北京人艺给了我两个字,这也是知识分子最需要的两个字:尊重。”何冀平说,曹禺老院长也曾说过“剧作家也应该是思想家”,就是剧本里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还要有思想,这个思想就是编剧给的,这是编剧们最重要贡献中的一环。
《天下第一楼》剧照。李春光 摄
2022年,《天下第一楼》由香港话剧团推出粤语版,以广东话搬演京城名作是一大挑战。香港最大的剧场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戏票推出当天即售罄,剧场打开二楼,又是瞬间售完,再开三楼,全满,香港观众都非常喜欢这个戏的演出。香港话剧团粤语版《天下第一楼》今年还将迎来全国巡演。对此,何冀平表示:“京港文化血脉相连,观众有共鸣。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两地的文化也滋养了我的创作。”
据介绍,北京人艺《天下第一楼》本次演出主要演员有王雷、雷佳、原雨、孙星、解天、赵正添、李珀、邹健、李麟、杨明鑫、闫巍等人,将持续演出至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