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频道 > 文娱看点

沉浸式综艺,不是明星嘉宾的自嗨

来源: 齐鲁晚报  
2023-11-29 12:24:09
分享:

  如今,综艺的简单娱乐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沉浸式,成了当下的主打需求,但作为观众,我们需求的沉浸感和综艺中明星嘉宾们提供的似乎并不相同。很多时候,看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游戏竞技,除了感慨他们尚算努力外,更多的时候像是在看一群明星嘉宾们的自嗨。什么是与观众有深度共鸣的沉浸式综艺?

  最近,看了几期《非来不可》似乎找到了点沉浸的感觉。其实,这档节目的形式并不新颖,只不过是以博学幽默的孟非、刘震云为代表的中年队(大多时候是中年大叔)和年轻演员队的对阵,但这种对阵不是游戏竞技上的对抗,而是通过解锁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打开方式,互相体验对方的旅行玩法而产生的观念见解上的“代际碰撞”。比如有两期节目,他们选择了最能展示成都的“一盏茶,一场戏(川剧),一顿咕嘟(火锅)”,带着观众沉浸式感受了那里悠闲安逸慢生活的具象以及它之所以如此的根源。

  节目中,明星嘉宾们摒弃了热闹的茶艺馆,走进了一家有300多年历史的寺庙改建的开了有100多年老茶馆。通过年轻人好奇的探索,大叔们和老茶客随性、亲切的聊天,这里的盖碗茶、老物件、老茶客的故事、流动的人情世故伴着茶香就这么细致入微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泡盖碗茶在漫长时光中形成的不成文的规矩,什么人到这里喝茶,早晨三四点钟老茶客就来这里替老板开门了,一块钱一碗茶在熟悉的地方和老朋友们坐上半天、一天,很多人都是喝了几十年的老茶客,父一辈子一辈,大家都熟悉,茶馆让人有了家的感觉。

  镜头里聊天有点紧张的老板,看着自己收留的智力水平只有几岁的伙计老七,十多年在这里不仅能自食其力,而且如鱼得水,眼光中满是如父如兄的欣慰。

  如果哪天哪位老茶客走了,老板就在空座位上摆上一碗茶,大家不问不说但都懂发生了什么,“一盏茶汤浅打浪,恰似故人在”。茶馆是纽带,也是浓缩的小社会,人情世故、牵绊关怀,但就这个场景里一杯茶却带给了很多茶客几乎一生的快乐。都说“几十年做一件事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也许正因如此,茶馆文化已经成为成都人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标志之一。

  大家印象中的川剧好像就是变脸、喷火,于是,年轻的演员嘉宾就被大叔们安排一起学习川剧。在三花川剧社,一个由三个四十多岁的姐妹花因共同爱好组成的民营剧团里,我们见识了川剧诙谐幽默,通俗接地气的一面。从2015年建团演出开始就一直亏损,靠三人在外面商演挣钱补贴的剧团,虽然演出的地方、服化道都非常简陋,但看着台下年老的、年轻的观众专注、开心的笑脸,看着早已不年轻的三姐妹的干劲和投入,你就会明白“热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碗茶20元也就一杯奶茶的钱能坐着看一出戏,这其中的愉悦、舒爽可是千金难买的。川剧的生命力,就在这一群群纯粹因为热爱而聚在一起的人群中。

  还有,大叔队和年轻演员队探访的由年轻人改造的老社区,在那里很多公共设施都是老年人和年轻人交流活动的大客厅,即便是租住在这里的年轻人也会感受到“家”的一面。在这里两代人寻找的是最大公约数,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和谐相处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传统老社区也因此呈现出活力、时尚的年轻一面,这也是老成都吸引年轻人的原因。

  随着镜头,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成都这个闲适又现代的城市其生活方式形成的地域、心理和文化原因。不用说教,不用排兵布阵,就跟着明星嘉宾们的脚步,看两代人关于同一个问题的交流,沉浸式感受就行,有种润物无声的舒适感。当然顺便也可以看看大叔队和年轻演员队关于成都生活细节的“测试”,看孟非、刘震云答错题时的“胡搅蛮缠”,也看年轻演员队设置路线难为大叔们的得意,而这些仅仅是节目的附加产品。

  说实话。从多年前的户外真人秀《奔跑吧》一直到今年的美食旅行类节目《朋友请吃饭》,几乎每当综艺成都都是必不可少的打卡地,但这众多综艺中的成都,不是游戏的取景地,就是吃美食的大食堂,即便是宣传成都,我们也只看到了熙熙攘攘的春熙路,传统改造的宽窄巷子,热闹的茶艺馆和满街的麻将桌,当然还有红油翻滚沸腾的火锅,似乎都太过表面和符号化,缺少成都应有的活泼热辣、悠闲包容的精气神。

  《非来不可》则给我们解锁了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打开方式,与文化、旅游、自然、生态密切接触,互相体验对方的旅行方式,观点碰撞产生共鸣的玩法,像一种娓娓道来。

  因此,好的综艺,不是参与明星嘉宾自娱自乐的自嗨,而是通过他们的参与让观众也产生置身其中的沉浸式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找到自己凸显认同感,只有将娱乐、大众文化、社会情感等多维结合的内容作为主攻方向,综艺节目才会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和更有深度的共鸣,这也是对优秀综艺的新的定义。

  旅行的路上沉浸式体验也给明星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通过节目或手中的笔随时做了记录(文中图片上的文字就是他们的感悟)。

关键词:综艺,节目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