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频道 > 文娱看点

舞台剧《觉醒年代》:有血有肉再塑历史群像

来源: 北京日报  
2023-07-10 10:04:59
分享:

  黑暗之中,地面之上,星火闪烁,“觉醒年代”四个大字醒目地投射在锈迹斑驳的铁板上,两面7.5米高的全机械数控转台缓缓展开,朦胧的烟雾环绕四周,一众青年演员用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透露着20世纪初陷入迷茫的中国现状。李大钊、陈独秀两位革命先辈在愤怒与悲怆中登场,民族生死关头,国家存亡之际,他们点燃了一群仁人志士的热血与希望……

  7月7日至9日,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舞台剧《觉醒年代》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它着眼于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这一时段的宏大背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壮阔历史画卷。

  与备受好评的同名电视剧一样,“主旋律”舞台剧《觉醒年代》没有止步于口号式的宣扬,蔡元培“三顾茅庐”邀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鲁迅带着“不干了”的牌子抗议表态,胡适、辜鸿铭论战,陈延年、陈乔年回首告别,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电视剧中的许多“名场面”被复现、致敬,这些生动感人的片段通过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刻画,极具感染力地揭示着先辈们的觉醒与抉择。值得一提的是,舞台剧《觉醒年代》的演员阵容功底扎实,虽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流量”担当,但他们的台词清晰有力,表演收放得当,相当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

  另一方面,舞台剧《觉醒年代》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区别于影视剧的独特优势。在展现晦暗动荡的时代氛围时,电视剧对细节的考据还原令人赞叹,而在舞台上,场景的快速切换成为刚需:全机械转台根据演员的表演,快速写意地转化为不同空间,配合多媒体投影出的场景,紧跟剧情变换,兼具了假定性和流动性。大型转台间,既有独属那个年代的笔墨纸砚、书斋课桌,也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洪流。此外,“雨”和“雪”的意象在区分上海、北京两个故事主要发生地的同时,也为全剧增添了充满记忆点的诗意氛围。提灯、火苗等元素的运用在黑暗的剧场环境中尤显明亮,隐喻深远……

  总的来说,把一部43集的具有史诗气质的电视剧搬上舞台,压缩到150分钟左右的时长,绝非易事,舞台剧《觉醒年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找到了可行的切入点。这部作品不免让人联想到不久前刚刚在北京完成第二轮演出的音乐剧《觉醒年代》,可圈可点的上座率证明,红色爱国情怀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有着强大号召力。但无论舞台剧还是音乐剧,能否进一步精简故事线索,仍将是未来打磨提升过程中需要探讨的话题,比如,舞台剧《觉醒年代》中特意设置了描绘高君曼、赵纫兰等女性角色的环节,初衷可嘉,但这一部分的主旨、出现时机似乎可以更加明确,以免冲淡本就时间较长且略显发散的主线。两个半小时的舞台作品不可能像43集的电视剧一般面面俱到,对舞台剧和音乐剧《觉醒年代》两部有着成为精品潜质的作品来说,专注提炼一条更加明晰精确、张弛有度的主线或许是一个可供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舞台剧,《觉醒年代》责任编辑:庞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