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大事》成功打破大众的10亿预期之后,洋洋洒洒向15亿迈进。
“预期”在这部电影前没有设定,如同它不断刷新的纪录一样。
如果说《侏罗纪世界3》近10亿的票房,为电影市场注入一剂肾上腺素,那么,《人生大事》则是复苏后的“葡萄糖”,带来更多养分。
正如监制韩延导演所说,他一直相信,中国观众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的观众,“中国观众还是努力地在电影中,找到共情,找到自己的影子。”诚然,相比起特效大片中的天马行空,近年冲出重围的电影,始终用最温暖的情感,和观众实现双向奔赴。
回头来看,《人生大事》成为爆款,已经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尤其是在各类大片瞄准重要档期时,这部成本不足6000万的影片,再次打破了常规认知。
《人生大事》为何能打动观众,观众为何愿意为此为其买单,或许,这才是一件“电影大事”。
什么是“大事”?
《人生大事》第一轮点映之后,票房会爆,就已经在大部分人心中达成了共识,甚至各家自媒体在早期的稿件中,就把“10亿”打在了标题最显眼的地方。
真的能10亿吗?当时也有人会担心,毕竟过去这种预测翻车的情况并不在少数。但还好,虽说树大招风,但更招观众。
从票房成绩来看,《人生大事》不止激活了市场,还给背后的出品方带来了足够的营收。作为出品方的中影股份和横店影视,都因此股价大涨,甚至横店影视一度涨停。
虽然目前两家影企尚未公布前期的投资占比,但从媒体披露不足6000万的成本来看,即便算上后期的宣发投入,这部电影足以让每个投资者,获得不俗的收益。
《人生大事》从原本的清明档,改至6月下旬。虽已是暑期档,但在这个过往并不常制造爆款的日子中,影片依旧凭借内容优势,创下了奇迹,也间断性地打破了各家片方对档期的迷恋。
头部影片档期集中化,这个话题讨论早已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反复提及的内容。
之所以这个现象越来越突出,很大程度上,源自影片成本,导致后期发行很难有信心把影片放在非重要档期。诚然,当电影走上院线,它既是艺术,同样也是商品,对于投资者而言,商品自然追求投入产出比。
这也间接导致了像《封神三部曲》《外太空的莫扎特》等一系列大片,非常坚决地选择在暑期档或者国庆档等头部档期。最终,市场上形成了某种循环。
在第16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高峰论坛中,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就曾提到,“平时档期观众比较少来看,或者是观影人次不够,什么原因?就是我们现在还不够有更多更好的中等规模的多元化多类型的影片投放,这个需要时间来恢复。”
不止于此,在光线传媒年初发布的2021年年报中,提到,“《你的婚礼》取得了将近8亿的票房成绩,以及非常高的投资回报,再次证明了公司在类似中低成本高回报的类型片上所具有的成熟经验和驾驭优势。”
可见,这类中等规模影片的开发,已经成为影企的另一条赛道。而放眼当下市场,《人生大事》正是这样的影片。
寻找“大事”
观众渴望大片,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再到《长津湖》系列,这些重工业成本的影片创造了历史,更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文化体系下的大片。
正如前文提及的,这些电影的创作,风险不小,背后各种投资的故事,更是早已因为影片的成功,成为大家反复谈及的趣闻。
但是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中等规模的影片逐渐成为一种风向标。
或许在韩延身上格外明显,当年暑期档《动物世界》遇上《我不是药神》,结果已经不用言说。虽然在《动物世界》在前期宣传中,一直在强调用最低成本,完成各种特效创作,但从后期曝光的成本来看,仍高于《我不是药神》。
时隔多年,韩延再次面对1905电影网采访时,坦言,如果自己再做《动物世界》系列的话,一定会更考虑观众的反馈,需要找到观众的平衡点。但是从《送你一朵小红花》《人生大事》开始,创作时和观众的关系,有了偏移,“只是觉得,我要去表达这个东西”。
不同于《动物世界》的奇思妙想,《送你一朵小红花》《人生大事》,又或者是当时的《我不是药神》,都是以社会意义或者更深层次的议题表达,去触动到观众内核。
不仅如此,去年的《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乃至年底的《扬名立万》,都不再是纯粹的通过某种类型表达,而是在故事叙述中,强化议题表达,引起观众的情绪共振。
当大众高举现实主义大旗之后,越来越多这类影片涌出,但并不是所有影片都得到了市场的考验,韩延也坦言,这种影片创作难度更大,“这类剧情片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内功呈现,对于世界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社会的思考,对于人类的思考,这个东西其实来不了假,你没有足够的积累,是拍不好的,所以可能性很多,需求量也很大,但出好作品依旧很难。”
事实上,现实主义并不是这种中小成本创作的唯一出口。
像成本六千万的《超时空同居》,和不足四千万成本的《快把我哥带走》,都有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快把我哥带走》,虽然票房没有前者那么突出,但超过3.46亿的分账票房,最终收益甚至不输其他大片。
这种同样有想象力的电影,拓宽了同题材类似的创作赛道。只是时隔这么久,大家再次提及幻想类电影的时候,标杆似乎依旧是它们。
在当下,不断加码的制作成本,以及现实面对的境况,已经将创作者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曾几何时,10亿票房成为了某个门槛,但是透过高票房后看收益,或许回报收益比才是投资者应该面对的重点。
翻看中国影史票房榜,虽然前十的影片中,仍以《流浪地球》《红海行动》这类高投入的影片为主,但在后续排名中,不乏《美人鱼》《我不是药神》《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西虹市首富》等中等规模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中等规模和头部作品从不是矛盾的两种品类。
如何用有限成本实现最大收益,如何从前期判断影片的可能性,对于创作者和宣发方都是不小的考验。
如果说,冷门档期下的《扬名立万》,有黑马潜质的加成,那么,从一开始选择春节档上映的《你好,李焕英》《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背后投入的宣发费用,更是另一个维度。但至少,他们的票房成绩,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证明。
回归市场,“创作者、宣发方、观众”三位一体实现收益最大化,是当下市场环境面对的重要问题,甚至对于整个电影工业而言,都是重要关键的一环。尤其是当下,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不应该只是纯粹节假日的补给,而是365天都能有足够多的影片吸引。
放眼未来,中国电影必然不缺乏大片的产出,《流浪地球2》《三体》《封神三部曲》《红海行动2》都已整装待发,但大餐之外,更需要冷餐和甜品,甚至蔬菜的补给,市场更期待那些中小成本影片数量也能随之增多,让市场有越来越多的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