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荡荡的江城街巷、此起彼伏的救护车声、步履匆匆的白衣战士……湖北省抗疫题材民族歌剧《天使日记》,以“云演出”的方式,让观众穿越回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武汉。
剧目聚焦2020年武汉战疫前线的普通医护人员,记录那些被温暖治愈的瞬间,唱响了一首医护群体舍生忘死、拼搏奉献的英雄赞歌。
民族歌剧《天使日记》剧照 资料图片
《天使日记》以武汉封城、救治、解封为时间线,以护士长兰之念的战疫日记串联剧情,小视角展现大情怀,塑造了兰之念、黄鹤、方医生等忠于职守、逆行而上的医护群像。全剧共两幕六场戏,围绕医护人员,构建了医护与病患、医护与家人两组人物关系。护士小夏是一位哺乳期的妈妈,方医生妻子身患重病、孩子即将高考却无暇亲自照料,“00后”实习医生毅然穿上防护服冲锋在前……危难之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把医院当战场、待病人如亲人,一幕幕感人的事迹接连上演。
一段紧张的抢救情节后,一心救治患者的黄鹤医生倒下了,妻子兰之念悲痛倒地,声嘶力竭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与一去不复返的“黄鹤”阴阳对唱:“伸手想把你来搂,却捧住一缕空气指间溜……”这一幕令观众泪如雨下。
作为武汉战疫前线的亲历者,曾在国家大剧院观看该剧的援鄂医疗队员感叹:“舞台大幕开启,瞬间勾起了我们的记忆,特别是ICU内紧张的气氛、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病人焦虑的情绪和对医护人员的理解,都十分写实,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战场上。”
“《天使日记》用非常贴切的现实风格进行创作,没有走宏大叙事套路,而是直面白衣天使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戏剧编创格局,凸显了近些年中国歌剧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现实。”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维若认为,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顽强奋进、英勇抗击疫情的史诗式作品。
夜幕降临,城市“守夜人”张师傅早早来到长江大桥,灯火如约亮起,长江两岸灯光秀满是“武汉加油”的字幕。虽然封城了,这里仍在顽强地运转。张师傅守护的不仅是灯光,更是一种希望。剧情用长江大桥上的一盏灯,展现了武汉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用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沉寂苦闷,为武汉人民的心灵送去温暖。
剧中除了兰之念的日记是台词道白外,其余基本由唱词组成。唱词情景交融、鲜活生动、讲求意境,音乐旋律流畅,还巧妙地融入了湖北地方音乐元素。全剧咏叹调、宣叙调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感人肺腑,二重唱、三重唱和合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意象性,使观众既感受到优美的旋律也感受到抗疫深厚的内涵。
这部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演艺集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歌剧,主创团队会集了编剧王勇、作曲孟卫东、导演廖向红、指挥王燕等来自全国舞台艺术领域的一流艺术家。开创了“当年事件发生、当年创作、当年上演”的中国歌剧新纪录。剧目里,黄鹤楼、长江大桥、汉口车站以及开头结尾响起的汉口钟声等武汉标志性元素接连呈现,整部剧散发出浓浓的荆风楚韵。
为了最大限度还原武汉疫情的真实场景,《天使日记》的舞台采用了国内的顶级舞美,两层舞台、纵深三层,实景与多媒体结合,舞台设置极其复杂,舞美人员多达150人,光装台就花了近一周时间。
一个个家庭、一扇扇窗户、一张张病床,千万武汉人疫情期间宅在家中战疫的情景跃然舞台,震撼人心。《天使日记》用极致的舞美打造了大气磅礴的武汉抗疫场景。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说,《天使日记》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带有纪实风格的歌剧作品。抗疫战斗硝烟并没有散去,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话题,中国歌剧家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不但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文/记者 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