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频道 > 电视

我想让人们记住这个故事——专访电视剧《山海情》导演孔笙

来源: 新华网  
2021-02-01 09:41:01
分享:

  耳畔方言土语,眼前漫天黄沙……新年伊始,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引发观剧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吊庄”故事讲起,直到今天已是绿水青山的西海固地区走上荧屏,电视剧短短23集,观众纷纷感慨“还不过瘾”,互联网评分也一路走高。

  《山海情》为何牵动人心?导演孔笙在专访中告诉记者,创作初衷是为了留住人类反贫困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片段,让人们记住这个感人故事,而真实和真诚是《山海情》的创作秘诀。

  上百人的团队“与时间赛跑”

  如果说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史,在脱贫攻坚阶段是“与时间赛跑”,那么导演孔笙和整个摄制团队遇到的是另一种“与时间赛跑”的考验。

  回忆《山海情》的创作过程,孔笙坦言这部剧集的诞生并不容易,从开始筹备到最终播出,团队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2020年春节前夕,剧组启动前期筹备,编剧完成首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走访。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剧组短时间内无法再度前往当地了解情况,剧本创作成了一大难题。

  “原本计划2020年底就推出成品。”孔笙说,当时,剧组手中只有一份仍需改进的大纲,剧本无法如期完成,开机时间也跟着一拖再拖,导致剧集的拍摄和后期制作都十分紧张。

  剧组并没有因为时间紧而敷衍了事,相反充分预习了“功课”。“还是踏踏实实地按照创作规律在做。”他介绍,剧组搜集了大量资料,导演和编剧之间经常开视频连线会,探讨如何写出更有吸引力、说服力的情节。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剧组人员先后两次前往宁夏调研,经过大量采访,确定剧本的最终方向。2020年7月下旬终于开机,摄制过程中,导演和编剧继续向亲历过那段岁月的当地人请教,上百人的工作团队通力合作,不断完善剧情。

    从“实”字出发,让扶贫剧不“悬浮”

  “这就是当时的生活!”“这方言太亲切了!”真实是观众对《山海情》几乎一致的评价。孔笙说,这部剧的创作原则就是寻找真实的感觉,一个“实”字,是真实、现实,也是踏实。

   △《山海情》剧照

  “创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拍出来的故事,要先能让我们自己相信,才能让观众相信。所以我们用了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原型,搭建了真实的场景,使用了真实的方言,演员也投入了真实的情感和表演。这部剧就有了根,有了魂。”他颇为兴奋地说。

  《山海情》剧组做了大量工作,还原闽宁镇当时的生活。除了让演员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及方言等,剧组在拍摄场景搭建上也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闽宁镇移民村的还原几乎是我们按照资料一点点自己搭建的。”他介绍,剧中“移民村”部分是剧组原地改造,部分则是在戈壁滩上直接再造,最大的挑战是还原位于西海固的老村庄“涌泉村”。最终剧组通过电脑设计,修饰实景中的山体地貌,制作出观众看到的“涌泉村”。

  大约10年前,在拍摄《温州一家人》时,孔笙团队也曾前往陕西取景。相比当时,现在取景西北地区老村庄的难度大大增加。他说,外景难找,也说明脱贫攻坚真的实现了,西海固的生态不断改善,观众看到的山清水秀,都是真实现场。

    “致敬老百姓,致敬基层干部”

  “贫困究竟是什么?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无法理解。”孔笙坦言,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当地村民和干部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令团队印象深刻。他还曾查阅到一本拍摄于2000年的相册,相册中西海固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十分震撼。

  “我们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也秉持客观性,不回避扶贫工作中会遇到的局限和困难,让大家看到扶贫的艰难和不易。正是因为有着像剧中马得福、张树成、杨书记这样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和马得宝、李水花这样吃苦耐劳的普通老百姓,脱贫攻坚才会有今天的成就。”孔笙说。

  △《山海情》拍摄现场,导演孔笙(前排左一)带领演员们排戏走位。

  《山海情》不单单剧情引人入胜,人物刻画也入木三分。观众在关心剧中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好奇是否真有原型。孔笙透露,剧中角色确实有原型,但并非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群人的缩影。“比如马得福这个人物,有10多个人作为原型。”剧组将走访了解到的故事融为一体,让角色更精彩。

  “希望让大家看到,总有一些像剧中马得福、凌教授、白校长这样的人,愿意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孔笙认为,正因为脱贫来之不易,更要通过这部电视剧表达对老百姓的致敬、对基层干部的致敬。

关键词:电视剧,孔笙责任编辑:庞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