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停摆的巴黎圣母院修复工程,于法国时间4月27日重新启动,距离这座知名古迹起火一周年时间刚过十天。与此同时,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古教堂大救援:争分夺秒拯救巴黎圣母院》,引起中国网友注意,眼下豆瓣评分8.6,另一部央视纪录频道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也将目光投向重建中的圣母院,可以说为了修复这座古教堂,一场由全世界顶尖建筑师、考古学家、工程师,以及数百名木匠、石匠等修复工人等共同参与的浩大工程,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央视版本 全是现场画面,实境感强
4月15日21时,央视纪录频道全球同步播出了纪录片《修复巴黎圣母院》。该片由央视联合法国、美国还有澳大利亚多个机构联合摄制完成。在12个月时间里记录下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专业人士,为了修复巴黎圣母院所做的工作。
据悉,影像记录始于大火后的第二天,但最初的素材来自消防员。因为摄制组为了获得拍摄重建工作的资格,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导演昆汀·多玛特透露:“我们必须说服让·路易·乔治林(巴黎圣母院重建工作负责人),并取得所有参与者的信任。第一天,总设计师维伦纽夫对我们非常不放心,他禁止我们打扰工人。而我们却用实际行动获得了大家的信任。第一周,我们在离开工人50米的地方拍摄,第二周我们来到了离他们10米处拍摄,第三周我们已经跟他们站在了一起。”
作为唯一获得允许进入巴黎圣母院拍摄修复工作的团队,摄制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和多种拍摄手法,从清理瓦砾到加固穹顶,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整个修复工作。
期间,为了获得最具体验感的影像,摄制组有两台摄影机常常挂在工人们的头盔上进行拍摄。这样的拍摄历时10个多月,最终摄制组获得了近150个小时的大量出色影像和很多从未公开过的珍贵镜头。
对于这个版本,有网友形象的点评为《我在圣母院修文物》,也有人认为是部中规中矩的纪录片,但几乎全是现场画面,实境感强。眼下影片在B站可看。
另外,还有一部82分钟的纪录片名为《重建巴黎圣母院》,已于去年9月播出,该片收录在古建筑修复纪录片系列《If We Built It Today 》第一季,拍摄于大火之后五个月,更侧重于重建的讨论和设想。
BBC版本 知识点满满但又不枯燥
跟央视50分钟版本注重现场拍摄素材不同的是,BBC的59分钟纪录片更像一个学霸制作的“修复”课业一周年汇报。大量3D重建场景的支持下,普通人不太容易明白的专业知识也能很快抓到重点。
某种意义上说,圣母院重建工作从大火烧起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摄制组采访了第一批跟随消防员进入现场的历史古迹建筑专家,他透露扑灭大火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什么是最恰当的方式,才不会因为火情给教堂带来“毁于一旦”这样的致命后果。最后选择从塞纳河取水,再由英勇的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现场,把水喉放置在两座钟楼之间给水,阻止了大钟被烧毁继而坠落引发教堂坍塌的可能性。
扑灭大火后,拯救这个损毁严重有如“纸牌屋”的古教堂,建筑师、玻璃修复师、绳索专家还有工匠各司其职,但又环环相扣推进工程。
比如修复期间有大量人员需要进入内部,但石拱顶在火灾过后存在坍塌危险,上方还有比一架喷气式飞机还要重的脚手架,这时候就需要先在脚手架上放置运动传感器,在其监测下进行安全有效的工作。
其次拆掉脚手架也颇费心思,其他纪录片只展示了工人拆除现场,如何展开工作却缺少讲述。在BBC这部纪录片里,就透过3D图像告诉观众,修复过程需要给圣母院盖上临时屋顶,那么就必须挪走倒塌的脚手架,但是它们同时乱作一团且体积、重量都很惊人,只能建造一个长方形的钢架来包裹,工人才有落脚之地进行相关工作。联想到火灾发生后法国方面表示希望三五年能修复巴黎圣母院,不禁让人感叹具体工作竟是如此艰难。
另外,BBC镜头下,也有不少“冷知识”让人感觉新鲜,众所周知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挺过了这次大火,但玻璃保护专家担心它们会因为铅污染受到损害,结果实际监测后收到好消息,许多玻璃因为一百多年没有清理过,从屋顶掉落的铅粉大部分覆盖在了灰尘上,9个月时间反复测试找到了“用五遍蒸馏水擦拭表面能清除铅粉”这一办法。
另一个让人饶有兴致的解决方案,就是修复这座古迹,选用的石头和橡树,并不像中世纪那样“唾手可得”,像教堂的支柱、拱门和拱顶三个地方就由不同石灰岩石头搭建而来,为此专家深入巴黎18世纪的地下采矿场(曾经也是巴黎人的墓穴),在整齐划一的人骨“注视”下找寻合适的石材,严肃的纪录片因此增添了一丝猎奇感。
此外,听上去最朴素的木匠,其实是修复过程中难于取代的工种,他们全手工砍伐每一棵橡树,再打磨成屋顶“森林”需要的尺寸,不精通中世纪手艺的人无法完成这个工作。而木匠开工之前,是需要木材保护专家对烧毁的木屋顶的每根木材进行检测,才能找到匹配的那一棵现代橡树。
难怪有人看完全片,连连感叹:“短短一小时学到了太多!”记者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