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频道 > 电视

更新扶贫剧语态,《最美的乡村》唱响时代的青春之歌

来源: 文汇报  
2020-06-29 09:26:39
分享:

  《最美的乡村》播出期间,成了实打实的电视剧爆款。(均剧照)制图:李洁

  随着古川村走进明媚的春天,脱贫攻坚题材剧《最美的乡村》在央视一套圆满收官。播出的15天时间,它成了实打实的电视剧爆款。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平均到达率2.79%,平均收视率1.63%,23个省区市收视份额超5%,关注度始终稳居同时段电视剧首位。同期,该剧在搜狐、腾讯、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播放量达数千万,在网上也掀起了扶贫剧的新热潮。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最美的乡村》云上研评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剧以生活的真材实料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绘就美丽画卷,同时也更新了扶贫剧的创作语态,是“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一次有力实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该剧犹如“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赢得了全年龄段观众的喜爱。“艺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审美方式,承担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神圣职责。从这一点看,这部剧为当下的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留下有益的启示。”

  以单元剧的新模式,艺术地解决“当代史”创作难题

  在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看来,《最美的乡村》具有相当的创作难度,因为剧中所描述的是仍在进行中的脱贫攻坚战,是“当代史”。“对创作者而言,可能还来不及进行生活的积累、艺术的审视,也来不及沉淀出思想上的厚度,就要创作出一部好作品,难度非常大。”

  尹鸿认为,郭靖宇团队采用的单元剧模式艺术地解决了创作难题。主创在三个单元中依次树立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基层扶贫工作者的人物形象:县扶贫办干部、镇党委负责扶贫工作的副书记唐天石,广播电视台主播、派遣驻村工作组的第一书记辛兰,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石全有。“三个单元各有侧重又彼此关联。不同的人物对应扎根、下乡、返乡这三大主题,全景式展现了精准扶贫这个历史性事件的方方面面。同时,三个单元从工作的破局、融合直到最后推动可持续发展,按照精准扶贫的逻辑线索层层递进,既关照到了扶贫工作的多个维度,也深化了主题表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频道党总支专职副书记夏晓辉也认为,该剧以独特的叙事,多视角呈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多样风貌。“三个故事对应不同的贫困村,从扶志、扶智、扶技、扶能等角度记录他们激发贫困村民内生动力、带领村民发展农业、致富产业、支持异地搬迁村民创业,最终实现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

  剧评人李星文从创作的趋势提出,《最美的乡村》是“时髦”的。三个单元总共30集,每个单元的篇幅恰好与如今观众对于短剧的需求相一致。

  从命题作文到有感而发,开掘出生活本身的戏剧性

  郭靖宇在谈及创作时毫不讳言,该剧的起点是“命题作文”。但在深入采访后,他发现,“命题作文变成了我们所有创作者的有感而发”。

  主创的“有感而发”得到研评会上众多专家的共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尤其推崇:“创作说到底就是对生活、对历史、对现实的一种发现。”唐天石、辛兰、石全有三位扶贫工作者的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离不开创作者对中国北方扶贫工作全面、鲜活、又不乏个性化的精彩发现。

  “要深度开掘生活本身的戏剧性元素,而不是刻意编织戏剧冲突。”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深有同感。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电视剧作为“时代说书人”,也应当遵循这一时代规律。专家们都提到,剧中不人为设置“反派”,可以视为一条值得总结的创作经验。“故事里没有货真价实的坏人,有的只是善与善之间的冲突、一种认知与另一种认知的冲突。”正是这种不刻意为之,让作品有了自然的、充满了生活本身魅力的品相;也正是这种不刻意“卖惨”跳脱了传统农村剧的苦难叙事,让一则扶贫故事以轻喜剧的样貌呈现出中国乡村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积极追求。

  专家们还注意到,《最美的乡村》通过电视剧来“带货”,完成了文艺创作在垂直领域的重要探索。剧中所展现的窗花、刺绣、巴大碗等非遗文化,金山岭长城等美丽风物,都让一部文艺作品在春风化雨、温润人心的同时,被赋予了经济上的新价值。(记者王彦)

关键词:电视,扶贫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