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长城》中国故事新讲法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2018-11-08 16:22:56
分享:

  “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是炎黄子孙血汗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坚毅、勤奋的最好体现。想要讲好中国故事,长城是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延续《望长城》的步伐,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长城》将目光投向这一宏伟建筑,用睿智深邃的文化意识,透过长城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与荣辱兴衰,触摸历史与现实的交界之处。

  《长城》在原12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的基础之上,增添了最新的考古发现,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观众还原长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在古今的交融中,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长城的历史,向世界讲述着独属于我们的中国故事。

  学术视角看长城

  《长城》以长城的起源、发展为线索,通过对不同朝代背景的梳理讲述,还原历史,拨开迷雾来挖掘长城背后的秘密。

  这部纪录片结合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以一种严谨、创新的态度补充说明学术界有关长城的最新研究成果,打破人们对长城的旧有错误认识。无论是科学家们对长城长度的实地具体测量,还是实验室中针对长城城砖的化学分析,《长城》采用一种生动的方式讲述专业科学知识,用有信服力的表达填补历史的空缺,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历史的盛宴。古与今融汇在一块块青砖间,融汇在秦代建筑工人与今天实地考察的建筑学家们之间,当历史遇上现代科学,在古与今的交流中,《长城》以它专业化的表达方式让人为之折服。

  《长城》同时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从考古学、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角度解读长城的故事,依托真实历史,进行科学考证,从不同学科视野下探寻长城的秘密,令人耳目一新。在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学者的讲述中,长城起源、发展的历史愈加清晰,而它自身与经济、文化、军事的联系也正是在这丰富的多重学术声音里得以显现出来。第一集“不朽之城”详细讲述了长城早期的发展历史,观众能够从秦长城的修建中窥见一个王朝的盛衰兴败。绵延万里的秦长城在将军蒙恬的指挥下建成,用以抵抗北方匈奴,可在这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背后,是数以万计民夫的不归之路,秦的暴政也最终使它自己成为一个短命王朝。这段历史在不同领域学者的讲述中变得生动立体,而秦始皇、蒙恬、扶苏等人物的形象也走出了单一的历史文本,在阳光下的长城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长城》用一种专业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兼容并包的表达方式,增加自身故事讲述的信服力,同时结合开放的视野,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使得纪录片的切入点精而深、广而博,将他者的视角与自身的认知完美融合,讲好中国故事。

  情景再现拍长城

  《长城》除却精湛的故事表达,还有着非常新颖的叙事艺术手法。这部纪录片依托了大量真实的历史故事,运用“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手法,对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进行复原再现。无论是“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交易,还是蒙恬、戚继光修建长城、带兵杀敌的画面,都拍摄得栩栩如生,还原历史文本中的描述,带给人一种真实感,在这些镜头里,仿佛真的触碰到了长城的过去,触摸到了它仍在跳动的脉搏。

  《长城》还运用了大量3D动画镜头,生动形象地还原了秦始皇修建长城与都城的全过程,同时非常直观地通过三维动画解读了历朝历代长城的修建线路以及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简单直白而又冷静客观、切中要点,将不同类别的史实资料用最恰当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出来。这部纪录片叙事艺术的又一大亮点在于它对空镜的把握与对音乐的绝佳运用。当苍茫的草原、广阔的山野、延绵的长城在镜头前呈现,配合极富震撼力的音乐,带给人一场视听盛宴。

  这些新颖的手法增强了整部片子的艺术感染力,贴近观众需求,用一种大众化的叙事手法讲好长城的历史,讲得深刻而生动,有很强的艺术性。

  “我策马奔腾的胸怀,从此就是,万里河山。”长城不仅是建筑艺术上的震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振奋。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在历朝历代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表现着一种不屈坚持的精神。就像第二集“实力之墙”中业余考古学家杨国庆说的一句话:“走在长城上,你的精神和力量会增加。”延绵的长城,给予他的是对战争历史的思考,是他对中国魂更为深刻的认识。

  长城的修建,是为了维护和平、保护贸易,当狼烟已然散去,这座宏伟的建筑奇迹正在从战争堡垒转变为联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着独属于中国的人文情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关键词:长城 中国故事 历史责任编辑: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