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频道 > 电视

说热点,传真情,语言类节目这样才能“立得住”

来源: 人民网  
2018-10-08 09:03:57
分享:

  曾几何时,语言类节目是广大观众的心头好,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更给人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相声小品中的金句在一夜间传遍大街小巷。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的语言类节目因缺乏创新、形式单一、笑料过时等问题饱受非议。国庆期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在央视综艺频道热播,受到了观众的关注,节目不仅以其特有的中国味儿传递笑声与欢乐,更瞄准社会热点,聚焦百姓生活,充分引发了观众的共情。

  从参赛选手的范围上看,大赛全球范围征集到1000多个参赛作品,组委会初评遴选出来的相声小品各24个参与决赛,参赛选手在地域构成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决赛中,除了曲艺界的老将新人,观众们还能看到少数民族选手、宝岛台湾选手、国外选手的身影。来自乌克兰的耶果、哈萨克斯坦的Tina带来的相声《老外看中国》,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看见了飞速发展的中国大地;藏族演员仁青东珠的相声《牧民新歌》则展现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牧区脱贫致富的新面貌。

  从专家、评委构成来看,为了兼顾专业标准和群众性,专家评委大赛采用专家评委和观众评委相结合的打分模式,在评选机制上大胆创新。大赛评委会分设相声、小品两个评委组。相声组评委姜昆、冯巩、石富宽、李伯祥、赵炎,小品组评委蔡明、马少骅、巩汉林、王宝社、崔凯都是业界口碑尚佳的权威代表。与此同时,来自全国的620名观众评委也占有30%的打分权重,通过观众评委投票大赛组委会也能深入了解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对节目的喜好,这无异于一次“接地气”的观众调查。

  从节目的主题立意来看,一大批主题鲜明,贴近时代脉搏,源于生活本真,格调健康向上的作品脱颖而出。北京市公安局选送的相声《接电话》将民警的真实接线经历改编成相声,通过惟妙惟肖的模仿,生动地展示出各种意外的报警情况,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充分表现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主题。《共享单车的一天》则将共享单车拟人化,用诙谐幽默的表演,演绎出不同人对待共享单车的百态方式,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缺乏公德心的表现,并用喜剧的方式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了讽刺。这些作品深耕内容,发人深省,充分体现了只有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才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除了微缩呈现社会热点,语言类节目更应表达人间真情。默剧《生日》全程无声,却用一人分饰两角的动作表演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线:一个独居老人在风雨中怀念妻子,回忆妻子不让他抽烟的坚持、与他相拥的温暖、两人一同起舞的浪漫,结尾时的一场风雨又将老人打回茕茕孑立的现实,演出了独居老人渴望被爱的模样。作品《老爸》在短短的十分钟之内讲述了不同时期内父子间的情感和关系:父亲怒揍考试抄答案的儿子、儿子不知天高地厚出去闯荡、儿子前往国外任职时与父亲的依依不舍、儿子归家时父亲已经患病不识的悲痛。四个不同年龄段的片段串起了整个故事,温馨又悲伤的情节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让不少观众与评委潸然泪下。

  从语言包袱到塑造人物,语言类节目不仅要用笑料和包袱逗乐观众,更要提升节目内涵,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作品留住观众。在如今人人都是“段子手”的自媒体时代,语言类节目想要推陈出新颇为不易。只有接时代的地气、讲人间的真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才能通过观众的检验,真正变成叫得响、留得下、传得开,具有正能量的作品。无疑,《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不仅为国家选拔相声小品艺术人才,让语言类节目人才后继有人;它还很好地承担了“寓教于乐”的庄严使命,为广大观众听众奉献一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高品质电视广播文艺节目。

关键词:电视,语言责任编辑:张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