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目前影视圈仍然固守着“收视率是评价标准”的模式,各家平台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对播放量的作假。
当下网络平台上的影视剧播放量有多少水分?据《光明日报》日前报道,2017年全年有12部影视剧的点击量破百亿,其中最高的一部影视作品年内播放量甚至达457.9亿次。某些影视作品的“大”数据甚至远超全球人口总数,上述点击量中含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
平心而论,播放量造假的现象不足为奇。道理很简单,只要目前影视圈仍然固守着“收视率是评价标准”的模式,各家平台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对播放量的作假。当然,影视制作企业也有它们的“苦衷”。在这个不但要看脸还要看量的环境里,一个光鲜亮丽的数字,既能给影视剧带来额外的关注度,也能给企业送上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说,广告主是否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影视剧的曝光量和影响力。一部播放量为1亿的影视剧和一部播放量为100亿的影视剧,谁会更受广告商的青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掺杂着大量水分的播放量,也会为影视圈乃至整个文化娱乐圈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商家为了争夺客源和虚假的关注度,不得不开始疯狂的造假。如此一来,各家平台唯恐落于人后,不会再将主要精力放置于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而致力于制造浮华的泡沫。这种商业生态不仅不健康,更有可能滋生法律问题。一旦控制不当,平台间的恶性竞争将破坏影视剧的整体生态环境。
其次,由于高点击量的影视剧往往和自带高流量的偶像明星捆绑在一起。于是乎,比拼自家偶像的流量,又成为不少粉丝所谓的必修课。久而久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粉丝们相互攻击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极端粉丝甚至使出恶意刷屏、刷榜等令人咂舌的手段。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影视剧的播放量与剧集的内容质量的联系将会越来越薄弱,直接受害者,将是广大观众和真正心怀艺术追求的创作者。
事实上,一些低调而又内涵的影视剧在观众群体中拥有高口碑,却未必能在影视平台上获得极高播放量,电视剧《孔子》《贞观之治》《天下粮仓》等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
据报道,今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可见,这一不良风潮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对播放量造假喊停,正当其时。
当务之急,一是采取措施,坚决打假。为影视平台设立诚信档案,应是可行的策略。一旦某家视频网站被贴上“数据造假”的标签,这家网站的商誉和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不仅关乎网站的发展,也关乎影视行业的前景,可谓势在必行。
二是,应尽快建立起多元化、科学化的影视剧评价模式。坚持“不唯点击量,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品质评价为核心的导向,才能让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进入观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