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频道 > 文娱看点

莫文蔚:25周年后的中场 没有休息

来源: 北京青年报  
2018-06-15 09:26:09
分享:

  5月31日,莫文蔚正式推出她的新专辑《我们在中场相遇》。相比5年前,用一张翻唱专辑和一张精选专辑纪念她出道20周年,这次在25周年这个节点推出的专辑,则是一张全新的作品。对于一个歌手来讲,没有什么比这样的专辑,更适合来表扬自己的功勋和战果了。

  在世界杯之前,推出这张以足球上下半场为概念的专辑,其实纯属巧合。因为专辑名字中的中场一词,对于莫文蔚来讲,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概念。她在这张新专辑里,找来了一些老搭档,也起用了一些新搭档,在新老重合的过程中,既做到延续自己个性的特色,又在这个基础上,激发出许多新火花。

  新专辑的豪华“集邮”模式

  《我们在中场相遇》这张专辑,采取的是一种“集邮”模式。

  所谓“集邮”模式,指的是专辑所有单曲,均来自不同音乐人的作品。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音乐人或团队组合包办模式,以及制作人主导模式。

  在莫文蔚的音乐生涯中,这三种模式均有过成功的尝试。比如2001年的《一朵金花》和2007年的《L!VE IS……》专辑,就是典型的音乐人包办型专辑。前者所有作品的作曲、编曲和制作,均来自伍佰。后者除了一首歌剧改编曲,其他所有作品均是莫文蔚曲、李焯雄词的创作组合,这两张专辑也因此具有很高的完成度和完整性。

  2000年的《十二楼的莫文蔚》,则属于标准的制作人主导模式,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唱片制作模式。在这张专辑里,虽然有小柯、蔡健雅等音乐人的作品,但因为所有的作品均由李宗盛担任制作人,而大部分的编曲又由李宗盛的音乐总监周国仪完成,因此整张专辑的音乐氛围和走向,最终都掌握在了李宗盛及音乐团队的手里,同样拥有很高的完成度和完整性。

  另一种就是像《我们在中场相遇》专辑这样的“集邮”模式。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莫文蔚第一次在专辑里“集邮”。像1998年的《I Say》和2003年的《X》,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后者不仅云集朱敬然、谢霆锋、柯有伦、彭海桐和周杰伦等音乐人的作品,还由陶喆、黄韵玲、刘天健、薛忠铭、陈珊妮等不同音乐人担任制作,这种曲风的极端差异性,往往是非常考验一个歌手的适应能力。

  这一次新专辑的11首作品,来自11组不同的音乐人。这里既有莫文蔚的音乐老搭档伍佰、张亚东、李宗盛、伦永亮和李偲菘,也有首次合作的华晨宇、李荣浩、张艺兴、方大同、林俊杰和Matzka。这个音乐人阵容,同时包括了才华、颜值、人气、流量、品质和技术,用豪华配置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莫文蔚指的中场,其实是他

  在新专辑发行前的台北试听会上,这张专辑的制作人荒井十一也来到现场,而莫文蔚更是重点介绍了他,称荒井十一就是那个既出现在上半场尾段,还将继续出现在下半场的音乐合作伙伴。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这次莫文蔚的新专辑,之所以收录了11首作品,恰恰就是因为荒井十一的“迷信”。像之前他担任制作人的阿爆专辑《vavayan.女人》、Matzka专辑《东南美》,以及莫文蔚的《不散,不见》,就都是11首歌曲的编制。

  莫文蔚也是荒井十一的伯乐。在认识莫文蔚之前,荒井十一只是一个北漂的鼓手,他先是独立民谣乐队“山谷里的居民”的鼓手,之后又成为李荣浩乐队的一员。直到遇见莫文蔚之后,他的音乐制作人才华才完全被激活,并且因为《不散,不见》这张专辑,获得了台湾金曲奖的“最佳专辑制作人”,从此成为华语音乐圈炙手可热的金牌制作人。

  这次的新专辑,荒井十一也担任了半数作品的制作。从李宗盛到张亚东,再到荒井十一,莫文蔚能够在乐坛一直保持着发展的势头,也是和她在不同阶段,能够有不同的优秀搭档相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场,她却并没有休息

  把过去当成上半场,把未来当成下半场,很多人都以为莫文蔚因此会把中场当成一个缓冲带,进行一次调整和休息,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在中场相遇》这张专辑在音乐上的属性,其实可以用专辑中伍佰的一首歌曲来定义,它就叫《中场没有休息》。

  从精气神来讲,莫文蔚的这张新专辑,可以说回归了“滚石唱片”和“索尼音乐”时期的那种锐气,回归成那个静时娴婉、动如精灵的洒脱女歌手。

  《我们在中场相遇》有非常纯的那一面,李偲菘的《如初之光》明亮大气中有柔软,伦永亮的《I Do》则又在典雅中蕴藏着柔情万种。而专辑唯一一首非首唱作品《飞》,来自33年前李宗盛为潘越云创作的《飞》,也是民歌时代经典的作品之一,莫文蔚同样处理得张弛有度,即使她和民歌时代没有任何关系,在人们的印象中她也没有民歌属性,但这首作品却丝毫不缺民歌时代的气场。另一首李荣浩的《慢慢喜欢你》,莫文蔚又把旋律难度很高的作品唱得平实质朴,也在这个浮夸的时代,以意味深长的方式,留下一首隽永的情歌。

  到了华晨宇的《半生缘》、方大同的《绝》等作品里,既是莫文蔚重新激活曾经的实验属性,也为下半场的自己按下了启程的按钮。《半生缘》这种温婉中亮剑的方式,有递进、有层次,但听来却十分过瘾。张艺兴和李荣浩创作的《不待续》,也是莫文蔚首次尝试Trap类型的歌曲,新生代音乐人潮流、前卫的编曲,在莫文蔚这里并没有任何沟通的难点。黄伟文的点睛之笔,则让这首歌听起来很像是《妇女新知》的续曲,即使时代的律动已经不同,但那种不变少女心的情怀,于莫文蔚这里,却并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很早就喜欢莫文蔚的歌迷来讲,《我们在中场相遇》这张新作,很明显终于走出了《不散,不见》的温和,又重新反转到了2009年前,那个在音乐世界里尽情玩耍的莫文蔚时代。如果说《不散,不见》记录的是一种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在中场相遇》就是莫文蔚回归了舞台。对于这么一位淑女与魔女、主流与另类气质并存的歌手来讲,不“折腾”音乐,对于歌迷来讲,就是一种“折磨”。

  难以定义,没有对手

  17张正式专辑,6张EP专辑,从出道至今虽然有过人生境遇的起落,事业也有一定程度的起伏,但纵观整个华语乐坛,莫文蔚毫无疑问是这25年以来,音乐作品输出数量和质量最稳定的一位女歌手。

  莫文蔚并不是那种在演唱技巧层面的唱将,也没有划时代的音乐革命,直到今天,莫文蔚依然还是一个难以定义的女歌手。这种难以定义,来源于她声线和演绎方式的超高辨识度,也是因为她在音乐世界里,真正体现出了To Be(做自己)的精神。即使是在事业生涯的第一个巅峰时代,莫文蔚也一直没有竞品对手。她既不是纯粹的情歌手,也不是走性感路线的唱跳歌手,而且她也不是完全邪到骨子里的另类歌手。在唱片公司的包装方案并不适用她的同时,她也用纯粹的音乐,反向包装自己,让音乐成为自我进化的方式。但恰恰也是对作品的来者不拒,再加上对于作品良好的消化能力,让莫文蔚在消除音乐人创作烙印之后,成就了一个五颜六色的自己。

  这种音乐上的开放性,正是莫文蔚成功的最大原因。而那种不间断的合作,以及在艺人生涯里,完成由歌手到创作人的升级,也让莫文蔚可以成为真正的励志偶像。在人人大谈情怀的时代,这种脚踏实地的渐进式成长,以及不拘一格的自我绽放,才是偶像界的良心和榜样。

关键词:莫文蔚 周年 中场责任编辑:王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