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估计会有争议。因为时下最火的就是真人秀,像 《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花样爷爷》《我是歌手》等一系列真人秀节目,它的代言费、赞助费基本都是几十亿。据统计,2015年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共200余档,面对如此蓬勃发展的景象,会有这样的疑问:真人秀为什么要救赎?
秀的扭曲
其实,真人秀的出现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畸形的产物。说它不完整,是因为它的兴起承接古装穿越剧。2012年,观众已经对“四爷”有些审美疲劳、对来回穿越的方式感到好笑。此时《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假故事”、“假人物”的旧套路。也许是出现得过于匆忙,《中国好声音》 的赛制脉络仍然沿袭2005年的《超级女声》,它没有一个完整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评判标准。正因为如此,导演巧妙地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导师身上;其二,说真人秀是畸形的,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信服的本土化定义去阐释什么是真人秀。它的背后缺乏系统的媒介理论依据。因此,大多数学者只能从现象发生学角度去归纳真人秀的特质。比如限定为事件的真实、没有导演的操控、人物冲突的不可预估等等。可是这样的归纳会发生语境的混乱。如果从真实角度入手,将《奔跑吧,兄弟》算为真人秀,那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不也符合真实情境吗?如果非要将真人秀限定在户外,那《我是歌手》不是在室内的吗?若将《我是歌手》定义为室内真人秀,可除去决赛直播,其他的现场比赛都是经过修音处理,它又不符合“人物冲突的不可预估”。其实,我们所谓的“真”在电视荧屏上是无法看到的,它无法悉数还原现场,只能通过后期剪辑等手段去拼凑一个虚构意义上的“真”;而所谓的“人”在更多时候只能是镜头之下的表现机器。于是,现在的真人秀节目主要将关注点放在“秀”上,这类的“秀”只有一个目的,为难参赛的明星,满足观众的偷窥心理。传统的明星不再具备被凝视的光晕效应,取代的是比正常人还困难的“乞讨”生活。
我们可以发现国内不少真人秀的节目最后都会翻拍成电影。它能卷走几个亿的票房,可上了电影的“真人秀”,它的价值又何在?
由这个大背景之下,再来谈论江苏卫视刚刚收官的科学真人秀节目 《最强大脑·第二季》就值得深思。
创新对抗平庸
《最强大脑》从去年1月第一季开播以来,便持续创造收视率神话。根据CSM48数据显示,去年3月28日《最强大脑》的最终决赛,收视率为2.709,同时段的《我是歌手2》决赛收视率为2.540,今年的数据基本维持在2左右。《最强大脑》能在众多比声音、比体力的真人秀节目中得以“幸存”,关键之处在于它的创新。首先是它的主题的创新,《最强大脑》的口号是“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作为一个严谨的具有学术气息的代名词,如何才能流行?这本身的疑问调起观众的兴趣。其二是赛制的创新,《最强大脑》的比赛形式分为晋级赛、挑战赛、国外PK 赛。其中晋级赛有三位评审(明星)的预判分和专家的难度系数; 挑战赛是挑战者对晋级者的PK;最后获胜的选手参与国外挑战赛。这个赛制覆盖面非常广,它同时涵盖了个人对抗,集体争夺,群体的自我认知。其三是内容的创新,因为《最强大脑》 有别于传统益智节目仅对知识面的拓展,而是将难点放置到脑科学的实践证明上。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你会看到许多奇事,如穿梭在127个密集蜂巢,依靠惊人的空间记忆能力复原了最短路径的鲍橒;只用19秒记忆扑克顺序的王峰; 仅靠扇子的折痕就能在几千把打开的扇面中选出相同画面的王昱珩。此外,有些内容像“国家宝藏”等考题,一般观众甚至都无法理解评判规则。有观众夸张地表示:“最遥远的距离是———你挑战成功,我连规则都看不懂!”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高智商的人群并不是在出现在高等学府中,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说,《最强大脑》内容创新又引发了结果的创新。其四,团队的创新。节目组的“智囊团”包括国内20位来自脑科学、生物学、运动神经学专业的院士、教授、长江学者以及国外的十几位来自耶鲁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专家团队并不是挂名的顾问,而是从前期策划到选人,从项目确定到如何评判,全程参与节目。甚至节目组的编导都开始阅读科学著作储备知识。
一般而言,缺乏原创力、向国外购买版权是国内真人秀节目的普遍弊端,而《最强大脑》从主题到内容,由内容到形式却充分体现了创新能力,令人眼前一亮。
障碍与认同
《最强大脑》与其他真人秀节目的本质不同,在于它承担其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中国战队在第二季国外挑战赛接连败给英国、日本后,网上引起了许多争议。为什么我们眼中的“天才”竟然会失利?为什么参加国际大赛的奖项始终不见中国人得到?《最强大脑》节目组也在反思:“科学真的没有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平台去把这些有着超越常人大脑整合在一块。”这些反思起到的最终效果暂且不议,但是,《最强大脑》突破了以往真人秀只注重电视的娱乐的限定思维,它放置到一个更大的文化视野之中。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因为无论是实用科学还是脑科学,它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科学是可以不断质疑,不断发展的。
现在将科学作为一个比赛直接呈现在荧屏之上,它面临了很多障碍,比如参赛嘉宾———幻立方世界纪录保持者———陈大纪对于现场质疑表示无法理解,怒斥专家:“全部是谎言!”但专家一时无法用有效的语言解释清楚。《最强大脑》可能遇到最大的障碍在于对科学的认定!科学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但科学本身又是什么?《最强大脑》 的参赛选手比拼项目大都以“记忆类”为主。对于观众而言,记忆强与弱,与科学能否真正走到大众生活,与其能否真正流行起来,并无直接关联。
此外,选手的介绍视频处处流露出一种“天才先验论”的暗示,这又和科学的流行互为矛盾。这就碰到了我们所说二律背反。节目组的用意是“让科学流行起来”,努力的结果却是,让科学远离了我们,它只属于天才!“科学,如何流行?”这个问题还有待节目组和专家们的考量。
《最强大脑》开启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救赎之路,它为观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科学视野,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真人秀,最强大脑,晋级赛,自我救赎,自我认知责任编辑:次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