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娱乐

邵逸夫 戏梦人生一百年

http://www.hebei.com.cn 2014-01-07 15:5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每个人的“邵逸夫”

  草瑜

  本刊封面的这位耄耋老者,也许无法在第一时间引起“泛年轻化”周刊读者的共鸣。确实,邵逸夫爵士太老了,老到曾经与他相濡以沫开创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同辈翘楚,都先后离他而去——比如李翰祥、张彻、甚至鲍方、曹达华等等。100岁,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年纪。事实上,我们内地同胞对于“香港”二字最开始的了解,往往和邵爵士密不可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地开放伊始,“摩登”的香港生活方式令人艳羡,这些“吸引”堂而皇之地借助电影或电视这种娱乐载体进入内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醉拳》等等,诸如此类,“邵氏”与“嘉禾”两大制片公司成为这种潮流的中坚力量。可以想见,类似题材香港电影对内地观众的冲击是何等巨大,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录像厅,更将香港文化推广到内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文化启蒙在不经意之间完成。

  “老年人”有老年人心中的“邵氏”,年轻人也有年轻人心中的“邵氏”,如果以上提到的那些“老黄历”你一概不知,也不妨碍你对邵逸夫的了解,至少你应该知道无线电视台,知道一剧倾城的《射雕英雄传》,知道刘德华和梁朝伟。

  尽管有很多自负的内地文人对港式影剧表示了十二万分的不屑,还贬称香港为“文化沙漠”,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港剧依然在源源不断地生产,而香港电影更是在90年代全面超越了内地电影,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所获得的成就都可以用“辉煌”来概括。

  英国作家约翰·艾利斯说:电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这是揭示大众文化精髓的最精准的一句话。你还认为邵逸夫仅仅是一个娱乐制造者吗?在他的电影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东方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同时作为“观看者”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和自己的时代。

  当然,你如果执意对“娱乐制造者邵逸夫”嗤之以鼻的话,他作为一个慈善者的身份足以令你“顶礼致敬”:邵爵士仅为内地捐资助学一项已多达24亿元之巨,在很多重点大学里都可以看到由他出资建造的楼堂馆所;国际性年度奖项“邵逸夫奖”也应运而生,目前设立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每项获奖者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时,说了两条原因:一是外在竞争的压力,二是对金钱的追求。其实在今天,富人们经商办厂仍是这两条理由。理论上来说,邵逸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家,他几乎穷尽一生的时间,创立庞大的邵氏影视帝国。作为有能力、有财力的名人,做善事不难,但坚持一辈子行善,并将行善作为一种处世方式、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件真正难能可贵的事。

  每个人都应该记住邵逸夫,铭记他早年的拼搏,享受他带来的收获,当然还要记住邵爵士不变的慈善之心。而对于笔者本人,邵逸夫旗下的影剧制作给我提供了更多世界图景的观看机会。在我看来,这正是给每个人机会的一个时代。

关键词:邵逸夫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潇